从老区到大美新的华丽转身



来源: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   作者:临报融媒记者朱鹏徐洋    时间:2019-05-13






 
  改革开放40年,临沂逐梦前行,破茧成蝶。

  改革开放之初,她还是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孩,枕在沂河、祊河、陷泥河臂弯里。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。如今的她出落得亭亭玉立、光彩夺目,成为全国文明城市、全国双拥模范城市、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环保模范城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,入选中国市场名城、中国物流之都、中国书法名城、中国温泉之城、中国金刚石之都。

  一步接着一步走,一张蓝图绘到底。临沂坚持中心城市带动和新型城镇化主导战略,坚持以人民为中心,初步构建起发展空间同谋划、资源要素同配置、发展成果同分享的城镇建设发展新格局,走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、符合城镇化发展规律的新型城镇化道路。临沂城建,成为新时代沂蒙老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。

  1982年,总面积40.95平方公里的临沂城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准,点燃了老区群众发展的激情。沂河大桥建成、长途汽车站竣工、兖石铁路通车,城市对外交通条件得到改善。1994年设立地级临沂市,由此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,城镇发展框架开始拉开。进入新世纪,临沂先后聘请、邀请国内30多位著名城市规划、建筑和区域经济方面专家“把脉”临沂城市发展,明确了“以河为轴、两岸开发、北上东进、南优西连、组团发展”的城市发展格局,突出“南工、北文、中商”的功能布局,进入新时代,临沂建立市区“一盘棋”的城建工作推进机制,把五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,科学地谋划确定城建项目,使中心城区发展更均衡。

  经过多年发展,临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1982年的40.95平方公里扩展到如今的231平方公里,建成区人口增加到220万人。山东省城镇体系规划将临沂列入三大地区中心城市之一,区域战略地位日益凸显。

  临沂城因沂河得名,坐拥“八水绕城”、“千塘万库”的水资源优势。

  立足打造“以水为魂”的城市品牌,临沂以沂河、祊河城区段为主体,沿河而建,两岸开发,努力打造集“水、岸、滩、堤、路、景”于一体的滨水绿色长廊,构建了“六河贯通、八水绕城”的环城水系,彰显了滨水生态园林城市特色。

  临沂坚持治水与造绿相结合,2014年重新修编绿地系统规划,指导9县全部编制县域绿地系统规划,并制定了生态园林城市规划、绿线水系规划、道路桥体绿化等3大类17项事业发展计划,科学编制了《中心城区水系互联互通规划》《沂河滨水景观提升工程规划》和《北城新区一期道路绿化完善工程规划》,绘制了园林绿化“水清河畅、岸绿景美”的科学发展蓝图。

  漫步滨河两岸,处处用心、步步皆景。滨河绿化带建设亮点频现、景观提升工程心旷神怡。同时,临沂还稳步推进黑臭水体治理,城区22段黑臭水体已消除黑臭现象。

  三分建,七分管。一流的城市治理,既是科学化、智能化的,也是人性化、精细化的。

  近年来,临沂既善用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城市“最强大脑”,也做足“绣花”功夫,打通城市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,把惠民政策和人文关怀传导到城市的每个“神经末梢”。

  在数字城管中,临沂打出“街长制”、“五查十看”、工作专线、限时办理、按天公示等组合拳,通过多个渠道,实现对城市管理事件、部件信息的全面采集,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执行力,市容市貌显著改观。完善生活垃圾“户集、村收、镇运、县(市)处理”的收运处理体系,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的验收,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;全面启动城市地下管线综合与智能化管理专项规划,并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平台逐步摸索出了运用数字化、网络化和可视化信息技术管理城市地下管线的新路子。2017年1月,临沂市城市综合地下管线普查和信息系统项目获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。

  城市因文明而美丽,生活因城市而美好。为做到城市“颜值”和“气质”兼修,市委、市政府吹响了向含金量最高的全国文明城市冲刺的进军号角。从增加施划路边停车位到规划建设便民农贸市场,从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到实施老旧小区改造,从美化街边露头丑到整治城区野广告??临沂美丽风景不断涌现,市民居住环境、生活质量显著提升,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逐步得以实现,成功创建“全国文明城市”。

  历经风雨,砥砺前行。千万老区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,推动大美新临沂的华丽转身,临沂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。奋进新时代,展现新作为,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,按照“走在前列”的要求,坚定不移地以新型城镇化战略为统领,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,推动城乡统筹发展,再掀城建新篇章,为建设大美新临沂奠定坚实基础。




上一篇:大商城引领临沂走向世界舞台
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

微信公众号

版权所有: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京ICP备11041399号-2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5964